9月4日上午,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党委书记、院长刘庆华来到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区调研并指导工作,听评了高二年级杨福前老师、高一年级孙丽姣老师的两节语文课。山东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、校长方奎明,副校长范海沛及语文组的老师们一并听课并参与了课后座谈会。
杨福前老师的授课篇目是《老子》四章,课堂主要由“了解老子”、“走近《老子》”、“细读文本”及“生活中的‘有无相生’之道”四个环节构成,通过补充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增加了课堂的厚度。
孙丽姣老师讲授的篇目是茹志鹃的《百合花》,她设计的四个学习任务环环相扣,由情节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概括,由细节的品读再到艺术手法的探究,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,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,回答精彩纷呈。
课后,刘院长肯定了两位老师认真的备课态度。他认为杨福前老师的课堂完整、丰富、饱满,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:教师应当在高二阶段将碎片化知识讲通透,要将先秦诸子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文化传承而非文言实虚词,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提升,要明确变化的高考题型考查的仍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,并借助“听说读写”的方式帮助学生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。
针对孙丽姣老师的小说教学,刘院长提出了两点建议:教学设计的起点应着眼于学情,要重视初三与高一年级的“知识断层”,应补充小说、散文的文体知识,帮助学生建构起不同文体的知识框架;语文老师在备课时也应以不同文体的特点为备课的起点,如小说教学应重点关注其中的环境、情节与人物等。
对于高三的备考,刘院长认为高三的课堂要尤其注重提高复习的效率,保证各个环节的有效性。分析题目时以思路的讲解代替答案的呈现,将“做题思维”作为讲题的起点,用“命题思维”作为讲题的终点。他还提醒老师们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的质量,发扬集体的智慧,既要讲究课堂落实,又要合理拓展,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。
方奎明校长强调,教学要以“学”的活动为基点,每位语文老师在备课时都应当考虑以下问题——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?编者为什么选这篇文章?学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什么?只有想明白这些问题,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,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课。
刘庆华院长在省实验东校区的调研,通过听评两节语文的常态课,了解了课堂现状,采集了一线样本,为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宝贵建议,激发了老师们潜心钻研教材、课标,精心经营课堂的积极性,也描绘出了“新课堂”应有的样子。学校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,继续提高课堂效率,持续提升育人质量。
来源 | 教学管理部
初审 | 孙丽姣 复审 | 武彩
终审 | 范海沛 编辑 | 尤洪浩
校对 | 高婕 核发 | 李丽